close

14040059_1180092025365433_5605922580176222365_n.jpg

【深夜讀書心得】

《絕歌》-少年A / 時報出版
1997年,犯下兩起兒童命案的日本14歲少年,被媒體稱呼為"少年A",在12年後出了一本『自傳』,聽起來很聳動吧。

殺人後因為未成年的身份而沒被處以極刑,罪行定讞後在少年關護所待了6年,再度“重獲自由”,然後在2015年,已經32歲的少年A,決定把自己的故事用文字紀錄起來。

本書分為兩部,前半部敘述少年A犯案前以及犯案後的故事,後半部則是敘述在少年關護所以及重返社會後的歷程。

光聽以上簡介應該很值得令人咋舌吧,依照台灣民粹的想法絕對會是:『憑什麼殺人犯可以不用償命、憑甚麼他可以重新得到自由?人渣!』

對,他是人渣,他自己知道,他不值得活,他也知道,在我們激動的罵“這些”殺人犯應該以死謝罪時,少年A是這樣想的:『面對“生”毋寧比“死”更讓我恐懼千百倍』

他不值得被原諒,縱使後半部的內容寫的是他如何認真的工作、如何努力的隱形活在這個社會,但他的罪絕對不會因此就被彌補,他自己也知道。

在近幾年"無差別殺人"頻繁的出現在台灣,加上鄭捷快速的被處刑,這都讓我不禁皺眉的想:『難道都沒有任何防範措施可以做嗎?』除了處以極刑,難道這些殺人犯沒有其他"利用價值"嗎?沒錯,利用價值,我不認為廢死的情操可以用在"事實屬實"的案件上,但同時我覺得更不應該就直接行刑,本應該去研究分析,嘗試著取得可用資訊,重點是"預防犯罪",因為他們不在乎之後會被處以什麼刑罰,所以外頭的人嚷嚷著“唯一死刑”根本不會影響到他們,所以我認為與其快速處死,還不如去利用他們。

14045631_1180092058698763_8428429420244462604_n.jpg

這本《絕歌》是限制級的,老實講看完心情果然很差,很沉重的感覺,鬱悶、糾結,每翻一頁就如同跟著少年A一起尋找問題的重點,到底是在哪裡出錯的?是從哪裡踏錯腳步?要知道,少年A,這個當年14歲的少年,他不僅是把弟弟的朋友“淳”給勒死而已,他甚至還把頭割下來,藏了幾個晚上後,帶回家清洗,再趁著夜色放在學校大門口,手段之殘忍,絕非正常14歲的孩子會(敢)做的事。但看完書,我也沒找到癥結點在哪。

不是像連續劇般『喔對!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我這麼做』,並沒有那個非常明確的界線,彷彿從這孩子生下來,他的一切就充滿了徬徨。好遺憾,好令人遺憾的一個少年,讓人遺憾的一個故事,泫然欲泣,看完後心裡只有這四個字,因為一切都好遺憾、無力...

我不會覺得,這本書只是少年A自我感覺良好的故事(雖然文筆的確非常優美,很容易讓人完全陷入他的情緒),我確實的感受到,少年A不是要譁眾取寵,只是單純的記錄。第一次,我在看完一本書之後,又再翻回最前面去看導讀跟推薦序的,深怕自己遺漏了什麼,因為如同剛剛說的,看完以後,我其實還是不知道“到底發生什麼事?”為什麼會變成這樣?.....

我覺得這本書有點影響到我,不是那種勵志的影響(當然),也不會導致我也變殺人犯,只是會讓我在去看待那些無差別殺人事件時,有更多更加倍的遺憾出現在心裡的某個角落。

但不得不說,在看到後半部敘述他重獲自由後如何努力生存於這個社會中,的確我馬上就浮出一個念頭:『連他都這樣努力的活著,為何我遇小事(跟他比起來)就要如此作繭自縛呢?』沒什麼大不了的,會覺得困難,只是因為你還沒用盡全力罷了!

arrow
arrow

    jay0227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